6月下旬至7月上旬,江苏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“深蓝筑梦实践团”开展了以“蓝海筑梦行:科普・研学・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洋志愿行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通过启动筹备、实地研学、科普传播、总结升华等系列行动,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,以青春力量传播绿色能源理念,助力海洋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。
启动集结:明确方向,整装待发
6月下旬,活动启动仪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。负责人张芳羽详细阐释了活动核心内涵:以“科普、研学、科技服务”三位一体模式,聚焦连云港“渔光互补”项目,通过创新形式向公众普及科技知识,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研学体验,助力地方海洋生态与绿色经济发展。
仪式上,全体成员共同学习了“渔光互补”核心知识随后,团队依据成员专业特长完成分工,明确宣传推广、实地调研、科普授课等职责。

当日下午4时,成员们身着红马甲,携带横幅与队旗前往万达商圈发放宣传单,正式拉开实践活动序幕。


实地研学:深入盐场,探索科技内核
6月下旬,实践团走进连云港市开发区猴嘴街道三峡青口盐场“渔光互补”项目基地,开展深度研学。在项目部负责人与技术人员的引导下,成员们系统了解基地规划布局,深入核心功能区考察。


校内实践与科普传播:从实验室到童趣课堂
7月上旬,实践团走进河滨社区与东苑高新社区,开展“渔光互补”主题科普童趣课堂。活动中,成员们引导孩子们在画纸或贝壳上描绘“光伏板闪耀、鱼儿畅游”的场景;指导孩子们折叠“渔光互补船”折纸模型并粘贴光伏板装饰;借助实物模型动态演示,生动解读“水上发电、水下养殖”的绿色模式,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保护与科技探索的种子。

总结落幕:收获成长,续写海洋情怀
科普讲堂结束后,团队完成材料整合;同日,结业仪式顺利举行。从启动筹备到实地研学,从科技实验到社区科普,“深蓝筑梦实践团”以严谨的执行力与灵活的协作力,践行了“科普・研学・科技服务”三位一体的初心。活动虽落幕,但团队对海洋事业的关注永不褪色。未来,实践团将持续传播绿色发展理念,以青春力量助力“双碳”战略,书写新时代海洋情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