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本科生教育  研究生教育  科学研究  党群动态  学生工作  招生就业  相关下载 
团学活动
 团学活动 
 心理健康 
 
  团学活动 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生工作>>团学活动>>正文
蓝海筑梦行:科普・研学・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洋志愿行 | “深蓝筑梦实践团”前往“渔光互补”基地开展实地研学活动
2025-06-30  

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全面推进、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,6月25日,江苏海洋大学“深蓝筑梦实践团”紧扣“蓝海筑梦行:科普・研学・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洋志愿行”主题,深入连云港市开发区猴嘴街道三峡青口盐场“渔光互补”项目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以专业视角,对项目工程结构构造、能源转换机制以及养殖支持系统、防腐技术和日常运维体系进行深度调研与分析。

2060C0

当日,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对实践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,并全程协调调研工作。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,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基地整体规划布局进行系统了解,随后深入各个核心功能区域开展实地考察。基地内,户外光伏装置在阳光下高效运转,智能监控系统全天候实时监测;室内电力转换控制设备精密运行,各环节展现出高度集成化与智能化的技术特征。通过实地参观,实践团成员得以突破书本理论与实验室研究的局限,对“渔光互补”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形成直观且深刻的认知。

1E051E

调研过程中,实践团围绕“渔光互补”项目核心技术体系展开深入探究。在支架结构设计方面,柔性支架采用横梁承重与迎风立柱相结合的创新方案,在保障水体自然流通、为水产养殖创造适宜空间的同时,显著增强了系统的防风性能;固定支架则运用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工艺,凭借出色的刚性和稳定性,结合特殊防腐处理技术,可在海洋高盐高湿环境下实现长达50年的稳定运行。能源转换环节,光伏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后,首先由逆变器转换为183V交流电;随后,通过箱变优化电能传输效率;最终,由主变升压至220kV并入国家电网,构建起一套高效、稳定的清洁能源传输体系。在养殖功能设计上,光伏板通过科学预留透光空隙,精准平衡光照需求与水产保护;智能监测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,通过实时比对发电数据,能够快速定位并处置设备故障,大幅提升项目运维效率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体现了项目在工程技术层面的突破,更彰显出人性化设计理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的深度融合。正如实践团成员在心得中所写:“亲眼目睹35kV交流电经相变装置升压并入电网的全过程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‘双碳’目标的实现,正是由无数这样的技术创新节点所支撑。”

1A72F3

据统计,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经历历史性变革,风能、光伏等新能源占比持续攀升,传统煤电占比已降至40%以下。“渔光互补”项目凭借“上可发电、下可养殖”的复合优势,将生态养殖与绿色发电有机统一,有效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,显著降低环境污染,在推动“双碳”目标实现进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
171651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江苏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